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详情

水体质量缓慢向好 滇池治理热点中的冷思考

分享:
2014-10-24 12:47:43 点击数:2172 作者:水事易

“十二五”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关键时期。随着“十二五”收官之年的迫近,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均对行将水落石出的阶段治理成效倍感焦灼。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高原湖泊滇池的富营养化治理更是难题中的难题。面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舆论热点和认知分化,只有深入厘清湖泊治理规律和反思治理现状,方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和增强定力,让滇池治理的步伐迈得更加自信与坚实。

看见:水体质量缓慢向好

“九五”以来近20年努力,遏制住了滇池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刘永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1995年考察滇池污染情况时看到的情景:从大观楼乘船到民族村方向时,沿途看见的,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船尾是乌黑恶臭的湖水在翻滚。惊起的蚊虫,黑压压一片满天飞舞。

而今,这样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滇池水体已经成功告别了乌黑恶臭时代。虽然总体水质仍属于重度富营养,但综合污染指数已呈明显下降趋势。

摊开地图,你会发现滇池流域内,没有像样点的河流。最长的盘龙江,全长也仅26.5公里。数十条从几公里到一二十公里不等的小流域短河,呈向心性汇集滇池。这些小流域短河水量很少,但沿途穿越的,却是云南全省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在汇入滇池之前,这些河流被各种水库坝塘拦截,优质水早已被“吃干榨尽”,最后补给滇池的是各类污水。由于缺乏基本的清洁水源补给,滇池水体自净、水环境维护及水资源的再生性维持功能濒临崩溃。

相关数据显示,滇池流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00人,高于北京水平;滇池流域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均值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0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19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8,缺水形势比北方的京、津、唐地区还要严峻;但在这块国土面积仅占全省0.78%的流域内,全省44%的工业总产值和1/5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却来自这个弹丸之地。

“滇池封闭性大,湖泊老化发展,自我更新能力低;地处三江之源,源小流短,水量有限;位居地球化学因素磷的富集区,同时又位于生态系统的脆弱带上,环境承载力太小和自我维持更新能力较低;湖泊被稠密的人口和发达的工农业包裹其间,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这些特殊的因素,既是导致滇池病入膏肓的客观主因,同时也成为滇池治理的最大难点。”段昌群如是说。

尽管如此,通过“九五”以来近2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滇池治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污染负荷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不仅从根本上遏制住了水质的进一步恶化,而且还出现了逆转的迹象。

今年6月,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办星海村委会村民杨丽英,看到昆明盘龙江入湖口周边清水涟涟,生态湿地里鱼虾成群,便这样对记者说:“原来这里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外连个散步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湖水清了,河岸绿了,能变成现在这样,真是没有想到!”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专家督导组成员张乃明表示:“滇池地处城市下游,属于半封闭型湖泊,且自然补水量小,水体更换周期长达4年左右,因此滇池治理的难度远大于其他湖泊。事实上,昆明人口在不断增加,经济也在高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滇池水体不仅没有继续恶化,而且还能够缓慢向好的方向改善,这本身就是滇池治理取得成效的一种体现”。

期待: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日本琵琶湖情况与滇池类似,该湖一期治理即历时25年,耗资1220亿人民币。滇池治理同样情况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九五"到"十二五",滇池治理投了600多亿元资金,怎么现在水质还是劣五类?”多年来一直关注滇池治理进展的昆明市民张先生,对治理成效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近年来从治理时间与资金投入方面,对滇池治理成效提出质疑的,不止像张先生这样的普通民众,不少主流媒体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不时产生这样的质疑。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是一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像滇池这样处于生态脆弱区、特大城市俯卧湖泊上游的高原湖泊治理,更是难题中的难题。”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说:“结合国内外的湖泊治理经验和滇池的诸多特殊性,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滇池治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对此,决策者和社会各界都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与滇池可有一比的是日本琵琶湖,该湖泊是国际公认的湖泊成功治理案例。从耗时与耗资情况看,该湖一期治理从1972年至1997年历时25年(即“琵琶湖综合开发规划”),累计投入资金1220亿元人民币,湖泊富营养化发展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控制;为进一步改善恶化的水环境,1999年又启动历时22年的二期治理(即“琵琶湖综合保全整备规划”,或称“母亲湖二十一世纪规划”),头8年,便累计投入了580亿元人民币的治理资金……

琵琶湖艰巨而漫长的治理历程,再次生动地阐释了环保界的一句老话:一年污染,十年难治。对环境问题采取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做法,最终必将付出超乎想象的惨痛代价。

现实:“一湖一策”难以落地

在湖泊治理过程中,如何根据每个湖泊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长期治理规划及相应的阶段性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无疑是落实“一湖一策”的关键。

“21世纪是一个"复杂的"世纪。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一些原来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不断透过现象逐步认识到其复杂本质。湖泊治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刘永定,谈及滇池治理过程中的诸多争议性话题时,这样告诉记者:“滇池治理历经这么多年,能够系统地在集水区、湖盆和湖内生物3个层次解读滇池及其污染防治的种种关系,揭示其系统性、复杂性、时空差异性与长期性,据此,从截污控污和生态修复方面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是一个很大的科技进步。”

“污染表现在湖泊中,症结却在流域内;问题出在水面上,根子却在陆地中。”段昌群认为,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就湖治湖,那么即使暂时取得一点成效,也不能太过乐观,因为这样的成效往往很难巩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也认为,在中国治理湖泊的案例中,成功的几乎看不到,但失败的比比皆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都认为湖泊治理就是技术问题,认为不需要关闭工厂、不需要协调部门和地区利益就可以治理好湖泊。一些地方治理湖泊之初,认为只要湖泊恢复了水生植物,再多的污染物排放进去湖泊都能消化吸收,后来发现根本就治不好。

与此同时,现行的湖泊治理绩效考核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兼顾湖泊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等特点,没有真正体现“一湖一策”。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用来衡量排污达标与否、饮用水是否安全等方面,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该标准体系所涉及的24个基本项目指标中,任何一个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都说明水质不符合相应的要求。”刘永定认为,但如果用这个标准体系去指导和评价考核湖泊治理绩效,便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使你付出很大的努力,24个指标大部分都得到显著改善达到五类水标准,但只要其中有一个指标未达到要求,评价下来仍是劣五类,这和什么都没干一个样;同时,湖泊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短短几年内将水质标准提高一个级别几乎不可能,这样一来,年年考核年年不合格,社会对湖泊治理的信心从何而来?鉴于如此难堪的状况,我国有的地方在1-5类水质标准之间以及五类水质之后,建立了“分档分级”的细致考核指标,看来有促进不断进取的作用。

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对短期内的污染指标升降过度敏感,对工程技术性治理手段很看重,甚至为此不惜采用扬汤止沸的治标之策;而对着眼于整个水环境健康发展,着眼于经济社会优化管理等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却鲜有关注。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之所以造成决策者这种舍本求末的倾向,固然与政府官员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有关,但不够科学的考核标准体系也难辞其咎。

进步:由扬汤止沸到釜底抽薪

决策者应当把滇池流域内的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当成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一个硬约束,严肃认真对待。

虽然湖泊污染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迄今为止对其成因、诱发要素与治理方略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2009年的世界湖泊大会上,还是形成了这样一个广泛认同的科学共识:让湖泊休养生息,是湖泊水环境问题解决的基础。

段昌群认为,由于高原湖泊水环境的更新与维持,在根本上依赖流域汇水区内水资源的补充能力和污染物的输移自净水平,从而湖泊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能力,取决于全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因此,除了常规的控制污染源和为湖泊休养生息创造条件外,还需要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健康、为实现流域清水入湖、支持湖泊水环境的根本好转提供保障。“想要湖泊水质是几类水,流入湖泊的水质就必须是几类水”。与污染源控制相比,后一项工作无疑更具长期性与艰巨性。

通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滇池治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治理思路上,和以前相比,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四退三还”、“六清六建”等措施建设环滇池湖滨生态圈和调整流域内产业结构、“河长制”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滇池流域面山植被修复工程,以及通过牛栏江调水缓解滇池流域内水资源稀缺和为滇池提供生态补水等重大举措,真正体现了“跳出水体治理水污染”和“跳出湖泊解决湖泊问题”,使滇池治理迈入了“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修复”的全新阶段。

滇池治理由扬汤止沸式的应急性“治标”,转为釜底抽薪式的长期性“治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要想在这条科学理性的滇池治理之路上走得更远更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决策者把滇池流域内的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切实当成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一个硬约束,严肃认真对待。

如果没有心无旁鹜的定力,决策者的急功近利和社会各界的心浮气躁,随时都可能被一些“浮云式”的短期、表面现象所左右,从而让治理滇池的路子走偏,让“拯救母亲湖行动”的相关动作发生变形。

不畏浮云遮望眼,心有定力步自坚。这恐怕是一切参与和关注滇池治理的各界人士,在深入厘清湖泊治理规律与反思滇池治理现状基础上,所应当达到的认知境界。

数据

滇池流域经济概况

流域面积为全省面积的0.78%,但聚集了全省7.5%的人口,产出全省25.3%的工农业生产总值、44%的工业总产值、1/5的社会商品零售额。

滇池流域水资源概况

自产水资源总量5.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0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19,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25。

滇池治理资金投入情况

“九五”期间完成投资25.3亿元

“十五”期间投资31.7亿元(含完成“九五”续建项目投资9.38亿元)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83.3亿元

“十二五”计划投入420亿元

“十二五”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将涵盖六大工程

(1)排水体系完善工程

(2)节水调水工程

(3)水资源保护工程

(4)入湖河道治理工程

(5)生态修复及内源控制工程

(6)农村非点源污染治理工程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注册 | 忘记密码?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