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水平上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促进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修复,努力把太湖治理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这是在今年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电视电话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对太湖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他强调,太湖治理是一项重要、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能有丝毫松懈。
太湖治理已连续6年实现了“两个确保”,回望6年来的太湖治理路,记者在采访中最常听到的8个字就是:任重道远,常抓不懈。
监测预警常态化:短信报警+人工巡测
走进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水质部,除了能听见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还能听见此起彼伏的手机短信声。这些短信都是关于太湖的报警信息。
“每年只要进入太湖安全度夏期,我们水质部的4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每天要收到200多条信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咏告诉记者。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利用水质自动监测站中心管理软件平台,设置了水质预警阈值,一旦太湖水质超过这个阈值,相关的监测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不过这还是第一步。在收到这些报警短信之后,监测人员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研判,如果确定是水质波动引起的,将会通知地方环保部门去相应的点位进行手工采样,核查数据。
“自动监测+人工巡测”已经成为太湖监控预警的规定动作。“每年4月1日~10月31日是太湖安全度夏期,从4月1日~6月31日,每周要巡测两次;7月1日开始,每周巡测3次,随着气温的上升,水体的温度继续上升,我们还要对蓝藻进行加密巡测。”作为人工巡测大军中的一员,宜兴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张志成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巡测是每周3次,但是一旦自动监测显示有异常情况,我们将随时出发开展巡测。”
太湖连续6年实现安全度夏的背后,是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现在江苏省已经建立起一系列长效机制,将有效的措施常态化。比如监控预警的常态化,从4月1日开始太湖进入安全度夏期,一直到10月31日结束;从11月开始到次年的3月底,进入太湖枯水期的应急预警期,可以说全年太湖流域都处于监控预警期,而且不光是对太湖湖体水质的监控预警,还包括对65个国控断面、15条入湖河流的水质监测。同时,一旦自动监测发现水质异常,督查中心要到现场和地方环保部门开展快速处置。”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处长程炜解释说。
作为江苏省环保厅派出的区域督查机构,苏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单体华对快速处置水质波动有着自己的认识:“在收到水质波动相关信息后,我们会立即赶赴水质波动事故现场,通过联合地方环保部门周密排查、分析原因、查清源头、截断污染,从而控制断面水质恶化。在开展波动断面处置的同时,还采取开座谈会、联合查处等方式方法同步建立相关防控机制,牵头指导帮助上下游地区建立联防联控、联合治污、联合执法等机制,有效扭转了以往断面水质波动事件原因不清、相互推责的被动局面。”
来源:中国环境报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