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声惠色点击热点直击要害
围观:惠州拟投资11.98亿元对望江沥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望江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众公示》正在惠州市水务局网站发布。据悉,该工程为今年水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按原计划将在今年10月底左右动工整治。市水务局局长马成辉表示,望江沥的整治思路与青年河相近,将结合城市规划统筹实施,整治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清淤疏浚、景观绿化和道路建设等方面。整治完成之后,不仅可有效提高望江沥的防洪排涝能力,还可改善水质和水环境。
说说:一说起河涌,就想到臭水沟。这一后天养成的“自然联想”能力充分说明了水污染的严重性。最近,16条广(州)佛(山)跨界河涌被曝光经过屡次整治,水质还是五类、劣五类。
惠州患的“现代病”也不轻。市区里十多条河涌,除了已经或正在下血本整治的个别河涌之外,都是不堪入目入鼻。4月初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惠州市惠城中心区主要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提出拟采取河道整治工程、水质改善工程、景观改造工程、沿河交通工程等“四大工程”并举方式,全面实施市区13条河涌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市区水环境。据估算,市区13条河涌整治投资总计89.8亿元。加上已经完成整治的金山河耗资近10亿元,保守估计,惠州市区此轮河涌整治至少将投入100亿元。
媒体此前报道称,从今年起至2017年,惠州平均每年将投资20多亿元用于河涌整治。以2013年惠州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0亿元为基准,意味着政府每年要投入近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堪称斥巨资、大手笔。政府愿意把财政公帑花在民生实事上,用在改善城市水环境上,而不是贴在所谓的形象工程上,或者腾挪到了贪官的腰包与胃口里,对公众而言,终归是好事。但是,现代财政理念也告诫官员们:第一,花公家的钱办事,理当精打细算。用多少亿治水,就得有多少亿的效果出来,这叫财政绩效。绩效评价不合格,就是渎职,必须追责拿办。不能说砸不砸钱是领导的事,有没有效果是老天的事,光让纳税人充当冤大头。官员尤其是地方大领导在财政收支与分配上体现出来的权责不对等现象仍旧十分严重,亟需关注,才能防止财政浪费。第二,既然是公家钱,公众自然有权监督,甚至参与表决和支配,因此财政账目一定要公开。河涌整治的每一笔投入都不是小数目,给它细化为公众看得懂的账本,详尽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分别花费多少,这都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拿一个大而无当的数据打发公众,表面上是政府的自利行为,弱化监督,实际上却在制造各种猜疑,积累矛盾。
此次望江沥水环境综治工程,也是因为环评公示,公众才能顺带窥见财政投入的片鳞半爪。我们知道这个项目的总投资是11.98亿元,河长8.2公里,平均下来每公里的造价将近1.5亿元,标准超过金山河,甚至贵过造高铁。当然也不是说,贵就不好,标准高就不行,关键还得看钱是否花得合理,预算是否打得精细。问题在于我们压根儿没有渠道了解这些信息。所谓防洪防涝工程、水质改善工程、景观美化工程、沿河交通改善工程等“四大工程”,其中前两个工程无疑是治水的根本,只要合情合理,花多少钱都没人说个“不”字,后两个工程则是点缀,是打造得富丽堂皇,还是适可而止,就得好好商量商量了。这种时候盯紧财政钱包,让更多钱流到刀刃上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曾多次赞赏金山河整治工程的意义,认为它开启了惠州治水的序幕,但这一工程并非没有瑕疵。首先它把惠州拖入了“天价治水”的轨道,动辄上十亿元的投入是否必要至今仍有不同意见,尤其是整治后水质的标准是否真正得到改善,现在也是一个未知数。单就治水本身而言,金山河整治工程目前还难言成功。其次它也树立了“糊涂账治水”的惯例,有关部门曾多次承诺决算账本会对外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验,但事后证明都只是说说而已。公众只知道这个工程多次追加预算,最终砸了近10亿元,至于有多少钱花在必要的治水上,多少钱砸在锦上添花的造景上,没人知道,更不要说对工程的财政花费进行绩效评价了。
金山河整治工程之后,青年河、新开河、望江沥等等一脉而下,都可以看到金山河的样子,好的和坏的。对公众而言,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
也是最近的事,广州的“治水样板”东濠涌拟投9056万元用于景观优化,遭遇舆论的一致反对,认为河涌整治的核心是治污治浸而非制造景观,政府不要误入歧途。资深媒体人陈扬评论说:“如果为了治水,扔多少钱都值,只要不贪污不腐败就好。如果只是为了扮靓,不要说扔9000万元,扔一个子儿都是浪费。有河涌就应该会有鱼虾有青苔,有花草有绿荫,有鸟叫有虫鸣。光阴才是最好的景观设计师。人类可以做的只是确保流水不腐就OK了。”
惠州治水,也请引以为鉴。
来源:南方都市报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