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河流经泰安泰山区邱家店镇,在侯家店村西河段,原来十几米宽的河面现在成了一条水沟,附近村民在河两岸种上庄稼和树,河道里到处能看到垃圾。村民介绍,村北就是胜利渠,胜利渠不定期往卸甲河开闸放水,有时放的水是红色的,还有恶臭味。村里的地下水和自来水也变得咸咸的,有一股怪味,村民都是买水喝。
十几米宽的河道成臭水沟,垃圾堆岸边
“听老人说这条河有好几百年了,以前特别宽,挺大的一条河,往南一片河滩。后来河道都被填了,周边的地就被村民承包了种上树和庄稼,基本上就没大有水了,还到处是垃圾。”11日,邱家店镇侯家店村60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11日,记者从邱家店镇政府东面的卸甲河桥上往南看,发现宽15米左右的河道里长满野草和稀稀拉拉的树木,仅剩下两三米的水沟还在流水,在河岸边还堆着一大堆垃圾。
沿着河边小路一直往北走,来到侯家店村南一处桥洞下,在桥墩上1.5米高的地方还能看出多年前水位线的位置,一大片生活垃圾堆在河道沿岸,在烈日下泛着臭味。“有了胜利渠以后,水慢慢就都被截住了。”张先生说,他小时候一眼就能看到河底,夏天经常有很多人在这里摸鱼抓虾,现在连水都没了,别说逮鱼,水都整天臭烘烘的。卸甲河东岸紧挨着侯家店村,河岸成了“露天垃圾场”。
地下水出现怪味,村民都不敢喝
“井里的水都不能喝了,自来水也有味儿,这几年我们都是买水喝。”在侯家店村南头,记者见到正在街上乘凉的孙女士,她说村里买水喝已经持续了两三年。
另外一名村民介绍,原来他们喝自来水,但是烧过水后,壶里会留下厚厚的水垢。“从井里抽上来的水,看上去没问题,但是烧开后,水面一层白沫,喝起来也感觉咸咸的,有一股怪味道。”村民说,刚开始,他们以为是水碱太大,后来听村里的年轻人说,可能是地下水污染了。
后来村子里安上了自来水,自来水从村南10公里之外的埠阳庄引过来。“刚安上自来水以后,我们就喝自来水,但是喝了一段时间,也觉得这水有说不上来的味儿,后来干脆不喝了。”一名村民说。据村民介绍,他们现在喝的水是从卖水的商贩那里买来的,商贩隔三差五会往村子里送水。“卖水的说,水是山泉水,一块五能买50斤,我们家就我们两口子,三天就得喝一桶。”村民张先生说。虽然侯家店村不少村民家有水井,但村民们只是用这些水洗衣服、浇菜。
红色污水散发着臭味排进明渠
“本来河里的水就少,有时候上边还往下流红色的水。”村民孙女士说,村北头就是胜利渠,那里有一个水闸,不定期会往河里排水,红色的水都是从那里排出来的。
“胜利渠的水都是从上边淌下来的,上游特别是山口有很多锅炉厂、造纸厂、钢管厂,这些红色的污水很有可能是这些厂里排放出来的。”一位村民说,污水排放下来后,散发着浓浓的恶臭味儿,村民们都不敢靠近河边。“冬天还好点,夏天太阳一晒,老远都能闻到臭味,太恶心了,好几天都散不了。”
根据村民的指引,记者从侯家店村往北走,在村北头找到了胜利渠与卸甲河交界处。首先进入视线的是铺在胜利渠上一条近百米的垃圾带,塑料袋、破衣服、废弃的家具都堆积在渠中,垃圾下面才是水流,记者扔下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水面都没泛起水花。沿胜利渠往东通往山口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锅炉厂、钢材厂的指示牌。中午12点半左右,在侯家店村东边,记者看到一个碗口粗细的管道正向胜利渠排污。红色的污水散发着恶臭,胜利渠里的水一下子被染成红色。这些水一部分随胜利渠流向下游,一部分通过水闸排到卸甲河。
我家门口那条河
家乡的环村河闻名四里八乡
我的家乡在陵县前孙镇北许村,是鲁西北平原上一个千余人的村子。名不见经传的家乡,因为有了环村的三条河,让村子闻名四里八乡,居乡的离乡的常以环村河出鱼产藕长苇子而自豪。有了环村河便有了童年快乐的生活,可是三条河的名字至今无从知晓,这不免让人有些伤感与无奈。我曾经问过爷爷、父亲,他们都不知晓。家乡人都习惯把这几条小河叫做湾。
家乡的环村河与村外的河水相通,那时每到庄稼干渴的时候,只要把村南的小水闸提起,清清的绿水就会欢快地流进环村湾,鲢鱼、鲫鱼也会跟着水游来。中秋、国庆、春节都能吃上新鲜的鱼,几十年来从没干枯过。
欢乐的记忆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河里的水清澈见底,游鱼穿梭,荷花朵朵蜻蜓点水,水鸟戏水鸭鹅觅食,秋日芦苇俨然就是伫立的哨兵,冬天河面则成了一个大冰场,我们常常自制滑板飞舞冰面,扫净冰面积雪砸冰抓鱼。这一幕幕快乐的往事像一帧照片镶嵌在昨天的影集里,可惜的是这样的好时光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便逐渐远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游的水没有了,夏天的雨水也少了,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的家乡再也没有了环村的水湾,湾底干裂的泥块、成片的垃圾让人惨不忍睹。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后,家乡的小河又迎来了重生,乡亲们撒上鱼苗种上藕,儿时的美景又呈现在眼前。
来源:齐鲁晚报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