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详情

浙江减少30%以上“三公”经费用于治理水污染

分享:
2014-07-04 18:30:07 点击数:1234 作者:水事易

浙江“可游泳河段”申报活动日前启动。按照浙江省人大6月26日的部署,在经确认为可游泳的河段里,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将组织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干部和群众进行横渡或畅游。

随着申报活动的进行,寻觅“可游泳的河”成为浙江上下热议的新话题,而“官员敢不敢下河游泳”也成为浙江百姓衡量河水水质好坏的最直观标准。浙江省人大副主任茅临生说:“是否可以游泳,嘴上说了不算,要我们自己跳进河里,游给人民群众看,才能让群众信服。”

在浙江,寻找“可游泳河段”只是治水攻坚战的一小部分,一场以“五水共治”为代表的浙江史上最大规模治水战已经打响。

江南水乡曾难觅“可游泳的河”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因水得名,因水而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江南水乡为水发愁”。因为多地市民相继“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在去年还引发全国关注。

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V类,31.7%的断面没有达到功能区要求,钱塘江、甬江、苕溪、瓯江、曹娥江、飞云江等浙江8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水乡嘉兴,全市1.38万公里河道,3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短短20年,五类、劣五类水体从10%上升到88%。

“浙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但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

在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中,纺织、化工、钢铁、造纸等传统产业依然比重偏大。印染、造纸、制革、化工4大重污染产业产值比重不到37%,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67%和80%;电镀、制革产值比重不到5%,但铬的排放量却占全省的92%。

地处浙中的浦江县被称为“水晶之都”,水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产值超过200亿元。

然而,这个带来美丽的产业,生产过程中每年排放的废水量达490余万吨,致使当地农村65%以上水体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条条清流变成了“牛奶河”,河水浑浊、鱼虾绝迹。

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破坏了水环境,在浙江一些地方,甚至难以寻觅一条“可游泳的河”。

减少30%以上“三公”经费用于治水

去年底,一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攻坚战在浙江打响。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时列出治水路线图和时间表,“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提出3年解决突出问题,5年基本解决问题,到2020年实现质变。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看来,治水就是抓民生,就是对群众期盼的最好回应,要求各地将“五水共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落实。浙江还把治水作为各地各部门重要的实绩考核内容、领导干部年终述职与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必讲内容,建立治水的激励、惩处和要素保障机制,形成全省“治水”的破竹之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注册 | 忘记密码?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