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不仅在坊间引起了极大恐慌,也引起了高层的广泛关注,根治水污染成为一个亟须破解的难题。据报道,为了加快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投资预计超过2万亿元的重大污染防治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已经报请国务院审议,即将全面实施。
《计划》可以说是我国治理污染的又一大举措,很多人认为,其如果贯彻落实到位,将彻底改变我们水污染现状。但也有人认为,我国水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彻底改变现状,2亿元还远远不够,不仅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制度确保《计划》的贯彻落实。总之,《计划》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治理水污染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治理水污染是一项巨大的工程,2万亿元治理水污染彰显了党和政府的责任和担当,值得称赞。但是想要彻底根治水污染,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便是弄清我国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因为只有查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实际成效。为什么污染治理了一次又一次都无法根除?关键是错误的发展观、政绩观在作祟。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而置生态环境保护于不顾,大肆上马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虽然GDP上去了,但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致使雾霾天气、水污染事件等频频出现。加大资金投入只是根治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各地地方要转变发展观念,抛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一些污染严重的新建项目要坚决不予审批,对已上马的项目要建立污水处理项目,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要实行限期治理。而《计划》恰恰符合了这一理念,其除了要求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外,还要求加强对已经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的处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制定《计划》的主要思路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比较好水体的水质保障工作,保证水质不下降、不退化;另外一头就是要针对已经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体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Ⅰ~Ⅴ共5类,水质低于Ⅴ类的归为劣Ⅴ类水,尤其是影响群众多、公众关注度高的黑臭水体,要下决心治理好,大幅减少甚至消灭掉。可以说,《计划》抓住了根除水污染的“七寸”,但是其能否收到出应有的成效,取决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态度与行动。笔者认为,国家应该不断建立健全与《计划》相呼应的配套措施,确保广大民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广大民众在为污水治理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监督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的所作所为,从而确保2万亿元花在“刀刃”上。
2万亿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企业跃跃欲试,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这杯羹如何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着“绝对权力”。笔者认为,在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必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严惩违法违规者,让各级官员和相关人员真正把心思用在如何治理好水污染上,而不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把钱放进自己的“腰包”。
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我们期待《计划》可以早日实施,但我们更期待《计划》可以执行到位,彻底改变我国水污染现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来源:新浪新闻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