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南通段水质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水生生物栖息地和鱼虾类繁衍等水域功能目标要求,濠河总体水质符合IV类标准,城镇地表水和内河水质变化稳中趋好……近日由市环保局发布的2013年度城市环境状况公报在综合10项水环境状况评价后得出结论,市区水环境正在持续向好。
878条大小河道纵横分布,南通因水而润泽,然而治理水污染的任务也格外沉重。最近一年来,我市以深化“亮剑行动”为有力武器,果断向水污染宣战。由于坚持统筹治水、科学治水和绿色治水,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统筹治水 分三阶段实施
5月27日,有群众反映,濠河三元桥西侧段疑有异味。接报后,市环保、水利、建设局联合对濠河三元桥西侧段进行污染源排查。经查,未发现污染源。经协商,三部门决定近期降低该段水位实施排查,并加密对该区域的不定期突查。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群众诉求,部门联合排查,有助于迅速查处污染源,这是我市防治水污染的得力举措之一。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水环境整治作为民生工程来抓,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市政府每年将整治任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城建项目,实行“双考核”。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水环境整治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项目现场,督查、指导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关于水环境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
区水环境整治启动于2002年,预计持续13年,分三阶段进行:
2002年~2009年起步阶段,围绕“流得动、流得通、流得畅”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为主要目标,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整治河道151条段,总长度203公里。
2010年~2012年为巩固提升期,实施“清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要求,以打造生态河道、景观河道为目标,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整治市区河道99条(段)191公里,清淤土方531万m3。通过疏浚、打通、调水、置换等措施,城市水系基本贯通,河道引排能力不断增强,市区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自去年起,市区水环境整治进入提质转型阶段。当年市政府启动新一轮市区水环境整治工作,力争再通过3年的努力,整治60条环境较差的河道,到2015年,市区80%以上河道达到生态河道标准。
新一轮整治工作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初现:2013年13条河道截污整治完成11条,濠河第二引水通道开工建设,打通营船港河至通甲河等一批重要节点,深水港河(政务中心西侧)、任港河涵洞闸等一批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水环境问题得到化解。今年实施的32条河段中,有8条已编制完成施工图,正准备招投标;4条正在编制施工图;其余20条河道正在编制截污方案。
科学治水 严堵污染源头
“2014年6月4日14时30分,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最新COD为350毫克/升;南通市污水处理中心最新COD为42毫克/升,氨氮为4.2毫克/升……”
6月4日14时40分,南通市环保局污染源监控中心内,平台负责人仲锋正通过电脑登录“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系统“污染源监控”栏目内所监测到的各个企业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数据通过图表显示。“每天我们都要详查细看所有监控企业页面,分析监控数据。这个系统就像一双眼睛,时刻在现场监督着。”
利用科技手段,令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自2006起,我市逐步在工业企业排水口安装流量计以及COD在线监测仪,通过数据采集仪发送到环保局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实现对企业排污的实时监控。一旦有企业的COD或氨氮排放超标,系统将会自动报警,环保人员随即立刻对企业的超标排放实施查处。下一步,环保部门将在重点企业安装电子阀门,对企业超标排放和排污行为进行远程截断。
市区大小河道数百条,水质、环境特征各不相同。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为此,我市探索并建立起因地制宜、灵活有效的截污整治模式,即“一河一策”治理方式。通过采集河道水样,分析主要污染物,再排查污染源头,根据各条河道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截污方式,一种是就近接入附近市政污水管网;一种是沿河设立污水收集管,将沿河污水收集后统一接入市政排污管。同时,考虑暴雨等极端情况,结合地理、管网条件,选择采用溢流井、鸭嘴阀等截污方法和工艺。
为有效防止污水入河,新一轮整治我市确立了“以河带片、远近结合、立足治本、适当灵活”的截污思路。今年,在查清所有沿河排口的基础上,向岸上溯源,引进专业测绘单位参与排查,提高排查成果的精确度,时间节省一半。列入今年截污整治的32条河段,3月底前基本完成污染源排查工作,比去年提前1个月时间。
记者从环保、建设部门获悉,今年市区水环境治理控源截污工作,无论从涉及的区域层面还是单位层面看,均面临不小的压力。今年崇川区共有24条河道整治任务(含5条结转扫尾河道和濠河),年内要确保完成11条、开工6条、开展前期工作7条,任务重、压力大。此外,部分事业单位截污从申请资金,到设计招标、工程施工拉的周期较长,很多五小行业企业,因利润低,不愿出钱。而目前企事业单位截污,主要采取自行截污方式,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为保证控源截污深入推进,我市正在谋划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体制机制,做到用力有所侧重,“好钢”使在“刀刃”上。此外,我市正在考虑由市财政全额负担企事业单位截污费用,推行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实施。在政策激励方面,我市拟出台更加科学的奖惩机制,细化市区河道截污开竣工日期,分值量化到项目,考核结果与市级财政补助资金挂钩,挂钩金额为各区应得补助总额的20%。考核结果按季度进行核算并通报,得分与挂钩补助金额同比例扣减。
绿色治水 实现长效治理
宁静的幸福竖河两岸,草木葱茏,微风拂过,令人神清气爽。就在5月以前,这条河还淤积严重,浮萍草、水花生等恶性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较差,被当地群众戏称为“死水一潭”。短短不到2个月,何以面貌一新?
幸福农技站站长张文勤介绍,从今年5月起,街道采用药剂保洁与生态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治污取得显著效果。
针对有害水草生长严重、难以清理的河段,组织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有害杂草,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保洁效果。在部分水质较好、无污染的河道、沟塘,农技站投放食草性鱼类鱼苗,并承包给养殖户,养殖户除承担保护渔业资源、捕捞作业外,还负责打捞、清除河道垃圾,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据悉,上月幸福竖河共放养600尾草鱼和400尾鳊鱼,抑制了恶性水生物滋生,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
一时突击整治,疏于日常管理,往往容易造成水环境污染死灰复燃。长效管理是绿色治水题中应有之义。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市区水环境整治,紧扣长效管理,成效斐然。去年,市区水体置换围绕更加快速的目标,建成幸福河、兴石河和任港闸三个泵站,加快实施濠河第二引水通道工程,富民港出江涵闸等6处沿江涵闸接受拆建改造,全年总计引水30亿立方米,稳定并改善市区河道水质。全面实施营船港至通甲河等19个打通节点、贯通水系工程,永红河等骨干河道清淤土方43万立方米。此外,我市围绕“水通-水畅-水活-水清-水生态-水文化”的要求,统筹兼顾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滨水特色空间。“两河两岸”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快马加鞭,星岛水岸地区(即“五水”地区)开发建设有条不紊,新增沿河绿化30万平方米,一批景观河道初现雏形,带给市民更美好的感受。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今后我市已经亮出“组合拳”:对市区所有新建排污项目严格执行排污去向前置审批,没有落实排污去向的,一律不予审批;加强市区所有河道水质监测,确保每周监测不少于1次,监测结果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通报;实行供排水“双表制”,将污水排放量与供水量挂钩比对,严控偷排、违排、乱排:将污染源排口日常巡查、河道水质监控、新建违章查处和水利工程调度运行纳入市区河道“四位一体”日常考核管理范畴,通过强化日常监管,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调水能力,灵活调度2座大型涵闸,46座小型涵闸和13座泵站,确保市区河道及时得到生态补水,提高水体置换频次;针对生活污水污染水环境比重不断加大的现实,市相关部门今年起将对建筑阳台排水从方案审查、施工监管到竣工验收实施全程控制……
战鼓阵阵,号角声声。我们相信,曾经创造诸多辉煌的南通必定也能打赢治污这一仗。
来源:南通网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